《书戴嵩画牛》:借助文字进行想象,体会艺术的美
《书戴嵩画牛》
目标: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,体会艺术之美。
(资料图)
艺术之美
艺术之美是一个广泛而深奥的话题,我们可以从审美大师朱光潜的一篇重要论文《一棵古松的三种价值》开始探讨。在这篇论文中,朱光潜提出了艺术的三种美:求真、求善、求美。他认为植物学家能够体会到古松的真实价值,木柴商人通过交易获得利润展现了善的一面,而艺术家则通过艺术加工表现古松的美。
这三种美代表了不同类型的人从不同角度欣赏古松的方式和价值。
语言文字
在《书戴嵩画牛》这篇课文中,总共就两段话,这种简短的文言文我们一定要更多地打磨。文言文的打磨首先是读,其次是译,最后是多层次的理解。在本次教学中,我们要先依托文本,接着再进行多方求证,去体会各种艺术“形式”的本质,体会艺术之美。由于此文写自宋代,作者为苏东坡,所以要求我们务必要展开想象。到这我们的目标就理解了。
一、采用现代文的基本路径
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尝试采用现代文的基本路径,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下:
从题目入手
《书戴嵩画牛》中的“书”一词,经过查询,指的是“题跋”的意思。在古代,人们看到一幅画或读一篇文章后,会将自己的感受和评价写下来,这就被称为“跋”。苏轼看到这幅画后,他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,这就是他对这幅作品的题跋。
苏轼写的这一篇《书戴嵩画牛》从文体上来看它又属于散文。散文是一种文学形式。相较于骈体文和诗歌,散文更为自由松散,不拘泥于韵律、字数等要求。在写作散文时,不用过分追求押韵或特定的字数,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发挥,写得多或写得少都可以。这就是散文相对于其他文体的独特之处。
我们只需要记住《书戴嵩画牛》是一篇散文,是苏轼在观看这幅画后写下的“跋”即可。
提出问题,往深处蔓延
在解读完题目之后,我们就让孩子自由读。
我们可以提问:“当时苏轼遇到了什么事?”,这里注意,高年级我们不必逐字翻译,因为孩子大意已知,可以直接进行提问。文中一共有两段,我们让孩子选出描写苏轼遇事的段落。很轻松的孩子就可以选出第二段落。
一日曝书画,有一牧童见之,拊掌大笑曰:“此画斗牛也。牛斗,力在角,尾搐入两股间,今乃掉尾而斗,谬矣。”处士笑而然之。古语有云:“耕当问奴,织当问婢。”不可改也。
这里先带着孩子理解一下大意:有一天苏轼出门遇到了杜处士晒书画,这里的“曝”我们可以和孩子解释就是“晒”的意思。然后就遇到了一个牧童来提意见,最后杜处士就说自己错了。学习文言文时,可以采用现代文的基本方法。先询问文言文中所描写的具体情节或事件,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地理解故事内容。
接下来我们再问:“当时,苏轼遇到了什么人?”我们知道苏轼一共遇到了两个人:牧童、杜处士。再追问“杜处士是什么人呢?”这里可以解释一下“处士”的意思,杜处士就是一个姓杜的有学问、有名望的人,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发现杜处士和牧童有极大的落差,这种落差一出来,就为接下来的教学制造了一个矛盾。
接着问第三个问题:“当时,苏轼听到了什么样的评价?”我们可以先为孩子们朗读一遍描写和评价的部分。一旦他们理解了整体意思,就不会再纠结于划分节符或停顿符,而是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不同的朗读风格。杜处士与牧童虽然身份落差极大,但是对于这件事的看法确实一致的。那么这里的矛盾化解了吗?其实,这里的矛盾非但没有化解,反而加深了。我们知道杜处士和牧童的身份差距是很大的,对一件事的看法也应是落差极大的,而在这里他们的看法却出奇的一致,更是加深了这个矛盾。到这一步我们就全面激活了学生的求知欲。
再问第四个问题:“当时,苏轼是怎么想的?”这里我们要关注人物主体,深挖人物背景:苏轼是谁?我们知道苏轼是一个画家、诗人、书法家、美食家等多重身份,综上我们可以把苏轼归纳成为一个艺术家。这里提醒大家回忆两篇诗:《题西林壁》、《饮湖上初晴后雨》,这两首极有哲学观的诗,都在印证苏轼的两个慧:慧心与慧眼。
了解了这些之后,我们回归问题:此时,苏东坡在想什么?回看原文的最后一句话“不可改也”这可能就是苏轼的结论了,这种的不可改说的就是真理,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。这里我们就可以回归目标:体会艺术之美。发现此时,在艺术三美:真、善、美中,苏东坡不知不觉就体会到了艺术的求真之美。
在这里我们可以追加一个问题:“小朋友,你怎么看呢?”这时候小朋友就会将苏轼位移到自己身上,也会觉得要实践才能出真知。
二、在这篇散文中你看到的艺术在哪里
接下来我们从三个层次来说艺术,这三个层次一定就在我们的课文中。怎么引导呢?
1、绘画之艺术
我们介绍一下戴嵩,戴嵩是是以画牛为代表的,他画牛有个特点,他会把牛放回到田、园、山、川这些自然之中,除了斗牛图,他还有戏牛图、归牛图、渡牛图、奔牛图等等,他画的牛是非常真、非常美的。那这么专业的画牛专家怎么会画错呢?这时候大家就产生疑问“到底是谁错呢?”
2、收藏之艺术
我们关注第一自然段:
蜀中有杜处士 ,好书画,所宝以百数。有戴嵩《牛》一轴,尤所爱,锦囊玉轴,常以自随。
收藏之美就是艺术中的求善之美 ,把艺术好好地保护就是一种善意。
3、品鉴之艺术
刚才我们讲了求真、求善,那么这个品鉴就是求美。小牧童在品鉴这幅画的时候,他的视角是很窄的,他的品鉴格局是以事实为依据;杜处士的品鉴格局在于海纳百川、包容兼并之美。
这篇文章的妙就妙在杜处士也不做判断,懂得欣赏小牧童的观点,有点大人的情怀在里面,看破不说破,尊重小牧童的较真。即使戴嵩真的画错,杜处士在这里也展示了包容之美。苏轼也有他的审美价值判断,通过前面列举的他的诗,我们知道苏轼就是一个追求生活哲学的人。
前面我们一直在制造一个悬念,这两个人的地位悬殊,此时我们可以将这个悬念闭环,地位悬殊也不影响他们相互欣赏。
到这我们的艺术三美:真、善、美,全部审读完毕。
总结语
高年级文言文学习的三境界:
文字层面
文字层面是一种基础层面,指的是对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。如果你能在高年级时熟练地阅读文言文,那说明你在文字层面上有很好的基础。这是非常重要的,也是必须具备的技能。
文艺层面
在文艺层面上,学生需要理解句子的意思,并进入到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环节。此外,他们还需要通过课后练习来进行故事复述、白话文转译等活动。这是文艺层面必须要完成的任务。
文化层面
文言文中一定存在着文化层面。这种文化层面可以被视为一种探索,即当我们解读文言文时,我们会进行各种探索。举例来说,我们会探索戴嵩的身份是什么,我们会探索苏轼是谁,我们会探索斗牛图的真伪,我们还会探索其中蕴含的意义。
上一篇:第12号台风“鸿雁”生成!三台共舞:苏拉或明天在广东沿海登陆
下一篇:最后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