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德e学堂直播_明德e学堂
1、截取一段写体会: 原文: 物格而后知致,知致而后意诚,意诚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;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。
2、 译文: 事物的原理一一推究明白,然后才会拥有渊博的知识,彻底了解事物。
3、拥有渊博的知识,彻底了解事物,然后意念才会诚实。
【资料图】
4、意念诚实,内心才会端正而无邪念。
5、内心端正,然后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。
6、自身的品德提高了,家庭才会整顿好。
7、家庭整顿好了,然后国家才会治理好。
8、国家治理好了,推而广之,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。
9、 注释: 从“物格而后知至”到“国治而后天下平”,则是反向逆推。
10、指出在一个前提得以实现的情况下会产生的结果。
11、天下的万事万物,如果能够推究出其内在的“理”,就会真正地丰富人的知识,人的知识得到丰富了,就套使得意思所发,自然诚实无欺章思诚实了,心便有了主干,也就不会偏颇邪僻了。
12、心志端正而不受外物诱惑,身子自然便会修洁。
13、 “物格”意即得到“圣人的教化”,此即“读圣贤书”。
14、南宋文天祥在《正气歌》里提到:“风檐展书读,古道照颜色”,最后又在《绝笔文》说:“孔曰成仁,孟曰取义。
15、惟其义尽,所以仁至。
16、读圣贤书,所学何事?而今而后,孰几无愧!”读圣贤书,就是要学作圣人,这就是《大学》的意旨啊! 要学作圣人,就要接受圣人的教化。
17、接受圣人的教化,即可获得致善恶是非的标准。
18、懂得善恶是非的标准,才能真诚地看待自己心思的正邪,学做圣人的过程,就在于秉持圣人之教,以遏恶意之既萌,以扬善念之未生。
19、未生已生,则心无偏邪。
20、心无偏邪,才能明见自己的“明德”。
21、明见自己的“明德”,就是“身修”。
22、 本节所说的是从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”到“致知在格物”,再从“物格而后知至”开始的循环往复的文字。
23、这种将上一节话的反复说明,迭相诠释,极堪玩味。
24、《周易·咸彖》上说:“天地感而万物化生,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,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。
25、”《周易·咸象》又说:“咸,君子以虚受人。
26、”《孟子》则说:“大舜有大焉,善与人同,舍己从人,乐取于人以为善。
27、”这些话的意思是说只有虚才能通,通则感,感则善。
28、圣人之所以和平天下者,能感人心而已。
29、 身修之后,足以为一家表率,这样家庭便自然而然地会治理好。
30、在家齐的基础上,国治与天下平也扰不是难事了。
31、这便是古人幻想的治平道路。
32、即全从自身做起,从而推己及人,以道德的力量、教化的力量去影响他人,感化他人,从而达到最高的治平政治理想。
33、格物致知,诚意正心,是用功修身的人所必经的自修阶段。
34、而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则是身修之后所产生的良好效果。
35、所以作者坚信在八条目中,修身是最关键的一环,是普天之下,不分贵贱都应遵守的真理。
36、 齐家、治国、平天简单地说:格物致知,是程朱理学求理的方法。
37、要求“理”,就需要通过“格物致知”的方法,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,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“理”的体验,最终贯通明理。
38、 格物致知是诚意,正心的前提,诚意正心则是修身的前提,也就是说,做人首先要修身,使自己符合“理”的要求,对治家,能够使家庭和睦,大到治国,平天下。
39、 总之,这是儒家给每个人立的规矩。
40、 修己安人,可以顾名思义。
41、修己,是修身,使自己的行为,言论符合“礼”,符合自己的身份,举止得体;安人,使别人能够安心和睦相处,讲求和谐。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上一篇:特斯拉Q1中国市场收入48.91亿美元,同比增长5%
下一篇:最后一页